当前位置:财管湖南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防范境外债务融资风险
发布时间:2025-04-04

1、境外债务融资背景
 
在稳定增长、结构调整、通胀控制和风险防范的金融监管下,近年来国内债务融资市场资金持续短缺。2013年6月和12月,出现了罕见的“货币短缺”,资本利率飙升。2014年,央行继续保持谨慎的货币政策。国内债务融资受规模和利率的影响,企业无法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足够的资金。根据央行货币政策报告,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企业名义融资平均成本约为6.96%-7.20%,高于央行公布的5年以上贷款基准利率的6.55%。即使在基准利率上升的基础上,由于信贷规模的限制,大企业很难获得足够的融资,中小企业也更难直接从银行获得贷款。
 
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国经济更加紧密地融入全球经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以香港为代表的海外人民币存款量自2010年以来呈现出跳跃式增长,海外银行从事人民币贷款的动力日益强劲。欧美等发达国家长期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不仅资金来源丰富,而且资本成本普遍低于发展中国家。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多年来一直处于低位。随着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逐步退出,美国国债收益率处于上升通道,但与人民币相比仍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2011年国内外美元融资成本差异甚至高达300BP,目前仍保持在30BP以上,海外融资在配额和成本上具有明显优势。
 
然而,海外融资受到外汇管制的严格控制,融资审批和跨境资本流动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2010年之前,海外债务融资很难成为一种气候。近年来,新的外汇管理政策频繁出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加快,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有序提高,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在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的双重积极下,海外融资方兴未艾。2013年12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该地区的中外企业可以从海外借款,在原外商投资企业借款外债的基础上,将融资主体扩大到中国企业。自由贸易区的“溢出”效应引发了企业对海外融资的更多期望和遐想。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和外汇管理的进一步简化和下放,海外债务融资将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大型企业集团、外资企业、自由贸易区企业等符合外债使用条件的企业将更多地应用海外债务融资,弥补国内资本缺口,降低资本成本,实施海外战略。研究海外债务融资,加强推广应用是大势所趋。
 
二、防范境外债务融资风险
 
(1)政策风险
 
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各种政治因素造成的境外债务融资可能无法顺利偿还或债务负担增加。为了减少政治风险的不利影响,企业首先要选择海外合作伙伴,优先考虑具有相同背景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包括其海外机构)、国外主要外资银行开展战略合作,尽量就经营、文化、合作模式达成共识,便于沟通和理解;二是聘请经验丰富的律师,对合同担保、违约、符合当局政策、纠纷、不可抗力等条款逐项审核修改,经专业法律人员批准后,在可控范围内签订协议合同。
 
(2)利率风险
 
境外贷款利率有一定的浮动性,尤其是外币贷款。比如美元贷款利率一般指伦敦银行同业拆息(LIBOR),由于市场利率的剧烈变化,贷款企业的融资成本可能会增加,造成损失。为了降低利率风险,企业应准确判断市场,研究国际资本市场利率变化规律,选择合适的融资机会,避免融资成本高,在准确分析国际资本市场利率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根据利率下降或上升曲线选择浮动或固定利率条款,降低或锁定融资成本,合理选择利率交换工具,采取保存措施,优化债务结构内容,降低利率变化风险。
 
(3)汇率风险
 
境外贷款期限一般在半年以上。外币贷款在中国的使用和偿还需要结算和销售外汇。由于货币汇率变化频繁,汇率变化可能导致综合融资成本上升。为了降低汇率变化的风险,企业应选择合理的货币,尽量使贷款、贷款、还款货币一致,如债券面值货币与境外经营收支货币一致,境外贷款在同等条件下选择人民币。当货币不一致时,尽量选择自由兑换货币,努力借用硬币偿还软币;二是利用长期外汇交易和外汇期权交易锁定汇率,降低到期风险。
 

财管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