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运作模式
发布时间:2025-04-05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产物,是中国特殊经济体制下的产物。自诞生以来,有效推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然而,自2008年中国发布4万亿元经济援助计划以来,其债务规模急剧增加,引起了社会学者乃至商界的关注。本文拟从融资平台的运作模式出发,探讨债务风险的存在。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运作模式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地方政府通过划拨土地、注入资金等形式设立的公司企业,使其现金流和现金流达到融资标准。公司依托政府信用,通过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然后将资金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政府借贷、促进城市发展的重任。
因此,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日常运作是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利用政府划拨的土地等资产作为抵押品,将包装项目销售给银行等借款人,然后投资项目建设。整个运营过程包括融资和投资两个环节。但由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以政府为基础的国有企业,其运营环节具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点。
(1)在融资过程中,一是项目为融资服务,放大了包装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有效满足银行贷款的要求。该项目回收期长,政府及相关部门对项目缺乏后续跟踪监督,难以预测融资资金是否投入,回报无保障。二是融资以政府信用为基础,以政府资产为担保,但政府信息隐蔽,银行等借款人难以获得相应的政府债务信息。贷款是基于政府无形的声誉,政府财政实力的担保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
(2)在投资环节,一是政府主导控制强,项目融资平台投资不是根据自身财务实力、负债能力确定项目具体投资、规划投资进度,而是根据政府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安排资本需求,大多数项目具有强烈的行政色彩,融资平台更多的业务决策是政府导向,而不是市场导向。二是投资核心竞争力不强,投资项目多为政府分配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竞争力薄弱,“等待、依赖、需要”思想严重,融资平台工作人员主要为公务员安置、系统内部招聘,人员能力薄弱,不足以满足市场的多样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