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20 热度:
推进地方政府融资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推进地方政府融资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修改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改革地方财政体制,授予地方政府直接债务融资权,逐步取消平台公司融资建设的间接债务融资模式,建立地方政府直接债务融资体系。
1. 修订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为地方政府直接债务融资的实施创造条件
修订《预算法》,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科目,允许地方政府直接作为融资主体进行融资活动,将政府融资活动纳入预算管理;修订《贷款通则》,允许地方政府根据自身需要和偿付能力直接向国内外银行机构借款;修订《担保法》,允许国家机关作为担保人,为地方政府的贷款和借款提供担保。制定和出台一系列有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实施地方政府直接债务融资。
2. 进一步推进财税制度改革,建立公共财政制度,编制地方债务预算,合理确定地方政府融资项目和支出范围
根据政府的基本职能,建立公共财政制度。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和效率原则,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支出范围和责任。按照建设公共财政的要求,严格规范财政供给范围,坚持“不”原则,一般竞争、商业领域和可利用社会资金发展,逐步退出财政资金,从根本上减轻财政支出压力,集中资金确保公共支出的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和偿付能力编制地方债务预算,合理确定地方政府融资项目、融资规模和支出范围。加强财政在地方政府融资管理中的主要地位,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集中统一管理,建立严格规范的债务融资决策机制和评价体系,建立地方财政偿债机制和债务融资预警体系。完善债务监督制度,建立债务信息披露、审计、监督和效率评价制度,以债务“借贷、管理、使用、偿还”作为评价地方政府绩效和任期经济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和落实责任,防止非法和过度借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 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划分,规范财政收支结构,编制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
加快税收分级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权力和财政权力的划分,是许多学者和社会各界多年来的呼声。按照权力和财政权力一致的原则,重新审视和合理调整各级政府的支出范围,赋予各级政府与其履行职能一致的收入范围,各级财政应具有相对稳定的主要税收来源,并以法律或规章的形式固定,建立各级财政稳定增长的收入机制。防止收入向上集中,支出向下转移。尽量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管理权限,使省、市地方政府对地方税收有一定的调整税率、征收范围和减税权限,根据自身实际税收来源和支出需要适当调整财政收入。同时,根据法定责任和财政制度,编制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使评级机构能够科学准确地进行信用评级。
4. 加快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和产业发展,创新我国地方政府信用评价方法
由于我国地方政府财政体制和资产状况的特殊性,我们不仅要借鉴国外政府的信用评级方法,还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适应我国国情的地方政府信用评价方法。在地方政府融资信用评价研究中,除专家学者外,国内外评级机构如大公国际、联合信用等都对地方政府融资信用评价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评级思路、方法论、评级模式和操作程序,并已应用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信用评级和地方政府的信用评级。
5.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为偏远地区和财政资源薄弱的地方政府提供担保和转移支付支持,提高其信用评级
通过市场化促进地方政府直接债务融资,必然会出现经济发达地区和财政资源较强的地方政府信用评级较高,在金融市场获取资金的能力较强,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和财政资源较弱的地方政府信用评级较低,在金融市场获取资金的能力较弱,或无法开展持续的融资活动。这就要求中央政府在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专项转移支付制度,为欠发达地区和财政资源较弱的地方政府提供专项偿债补贴,为其提供融资担保,提高其信用评级,使其能够在金融市场获得所需资金。同时,要推进上述转移支付制度的法制化,增强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逐步建立符合市场化改革方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政府融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