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20 热度:
国内外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研究情况
关于政府融资和负债的外国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开始取得更多成果。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 Polackova Brixi(1998)在题为《政府或债务:威胁财政稳定的风险》的论文中,提出了著名的财政风险矩阵,将政府债务风险来源分为四个方面,系统地讨论了政府或债务对财政稳定的巨大威胁。[1]William Easterly从传统预算体系的角度,探讨了许多国家政府的财政机会主义特征。在减少直接显性债务的同时,政府往往增加等量的隐性债务。[2]Allen Schick还从政府预算的角度研究了财务风险的原因和对策。[3]Ma jun研究了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的监测,理论上提出了监测的原则和方法。[4]2002年,Hana PolackovaBrixiAllen Schick收集了十多篇关于政府或债务和财务风险的重要文献,编辑出版了《风险中的政府:或债务和财务风险》一书,建立了财务风险理论的分析体系。[5]
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模式、债务融资风险、债务融资创新等方面。在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模式的研究中,一些学者将地方政府融资模式分为四类:债务(债权)融资、股权融资、项目融资和资源融资。[6]一些学者指出,国内地方政府债务融资主要是融资平台,主要包括:与澳大利亚相同的中央政府地方债券模式,类似于美国市政债券城市投资企业债券模式,类似于市政发展基金模式“捆绑贷款”模式和类似于抵押债券的市政资产支持证券模式。[7]在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风险研究方面,张丽恒、[8]李霞、[9]何川[10]等专家学者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宏观调控、经济运行安全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风险。在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创新研究中,许多学者提出了地方政府融资市场化发展的观点,包括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融资理念。其中,贾康于2002年对地方政府公债融资的发展进行了开创性研究;[11]张立平认为,地方政府融资引入资产证券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分析了资产证券化在地方政府融资中的应用优势;[12]陈敏等人对PPP、BOT、TOT、对BOO等融资方式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13]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发现国外对政府债务融资的相关研究相对深入,特别是国外政府直接债务融资多年,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相关法律制度。国内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时间短,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地方平台公司融资模式风险控制和如何加强管理,真正从制度层面研究相关制度机制,特别是结合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研究探索建立地方政府直接债务融资体系和相关制度安排文章较少。